二、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禅宗国际传播史论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知名学者徐文明就渡海赴日弘法的兀庵普宁生平事迹及其影响进行了阐述。他说“兀庵普宁是南宋时期著名禅师,于景定元年(1260)东渡日本,弘法六年,创建了兀庵流,成为日第七期本禅宗的重要宗派。他还指点日本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时赖证悟,促进了禅宗与日本上层的结合。兀庵普宁是中日海上交流和宗教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促进了中国禅宗的海外传播。”
知名学者侯冲以汉喃文献“诸经日诵”为切入点,就禅宗在越南的影响发表了观点。他说“禅宗是中国佛教特有的佛教宗派之一,是汉传佛教的标志性宗派,并在中外友好往来中传入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越南至少从汉代开始就与中国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禅宗临济派、曹洞派更是随着中国禅师入越而传入越南,并得到广泛传播,并留下了其直接传承自中国和受中国佛教影响的证据。汉喃文献中被拟名为‘诸经日诵’的文献,实际上是明代佚名《诸经日诵集要》、清初海幢寺刊本《禅门日诵》等著述的改编,清楚证明了这一点。”
知名学者黄崑威重点阐述了隐元隆琦禅师思想。他说“隐元隆琦禅师于明末清初所创立的‘黄檗宗’继往开来,使佛教力挽‘衰弊’之风,并为中日两国佛教接续法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福清黄檗山在‘天崩地解’的时代,苦撑东南宗门一线;隐元隆琦黄檗僧团在东瀛筚路蓝缕创宗立派,皆印证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注重持戒、禅坐,重视威仪的黄檗家风,昭示着当代中国佛教在‘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对外交往中,‘文化自信’的内在尺度。”
知名学者姚彬彬从“坐禅”与“习禅”之别,就日僧道元《普劝坐禅仪》中的有关诠释作了阐释。他说“禅法之修习,可溯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之《奥义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印度影响较大的宗教,除了婆罗门教外,佛教、耆那教皆倡禅定,此即传统‘习禅’之说,其以四禅八定之说为基础,实不出宗教神秘主义经验之范畴。而印度禅思想传入中国后,经过与般若思想的合流,以及受到庄老玄学的濡染,至惠能而形成思想革命,惠能的南宗扬弃了禅的神秘主义内核而转变为任运自在的境界论,不再提倡‘坐禅’。然北宋末年曹洞宗开始主张‘默照禅’,又把‘坐禅’纳入参学体系中,遭到同时代大慧宗杲等的批判。日僧道元的《普劝坐禅仪》在开示其参禅经验的同时,也回应了类似质疑,辨明‘坐禅’非传统的‘习禅’,明确了默照禅与南宗精神一脉相承的宗旨。”
三、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禅宗国际传播现状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知名学者包胜勇从“逆全球化”背景下,论述了中国佛教国际发展的路径与意义。他说:“佛教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在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佛教经由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并由中国向亚洲其他地区传播的事实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有其时代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在当代世界快速全球化的进程中,近年来又出现了‘逆全球化’问题,这种所谓‘逆全球化’对宗教国际交流与宗教的跨国、跨区域传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佛教国际发展的路径与意义。”
知名学者向世山就禅宗海外流播与化用进行了论述和反思。他说“禅宗的跨国传播应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古代时期,作为宗教流派的禅宗,二是现代时期,作为东方思想的禅宗。基于前瞻性,选取了现代三类案例作为分析的样本,发掘其特征与时代贡献,一是铃木大拙的首播之功,二是正念禅等化用之巧,三是‘苹果禅’的感知之妙。最后,对禅宗源头的中华禅跨国流播提出了几条建言。”
知名学者陈红兵围绕西方学界中日禅宗无情有性自然观进行了研究。他说:“自然一般是指人所生存的现实的自然生态环境及自然万物。佛教中,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关的概念包括‘器世间’‘依(正)’‘土’,也包括山川、森林(荒野)等自然生态环境;自然万物则主要包括动植物。西方学界佛教动物观研究我们将另作专题论述,本文主要论述西方学界关于中日禅宗无情有性自然观研究。”
知名学者欧阳镇重点论述了虚云禅师对海外的弘法及影响。他说:“禅宗泰斗虚云禅师十九岁时在褔建省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此后,他遍佛国,游踪遍天竺、藏、卫、师子国、缅甸诸地;声教西被,示寂之后师语录事迹英文本,在伦敦出版,纸贵一时,这可以说,虚云禅师对海外弘扬佛法之广、影响之大。”
知名学者田真以唐代僧人皎然为中心,就禅、诗、茶的融合进行了考察。她说:“皎然上人佛学思想和诗学主张对茶道的立论当属一脉而生,不仅开启了佛教禅与茶的融合之道,而且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理论的概念。皎然上人首次提出‘茶道’一词,茶道不仅是方法之道,更是本体之道。因此通过分析皎然上人佛学、诗学主张,阐释寂照双融的茶道真谛、至丽自然的审美艺术格调。”
知名学者王大伟以茶果、茶药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为题,介绍和分析了宋代僧众的日常。他说:“在宋代僧人的生活世界中,茶果与茶药是伴茶的常用之品,茶果可是点心之属,也可是水果。茶药则比较特殊,是一种具有养生功效的丸药,且主要流行于北宋。南宋之后,僧人的茶汤生活中,逐渐增加了吃药石这一项活动。作为僧众生活中非常普通的食物,茶果与茶药也被组装进了僧人的行持仪轨与饮食制度中,成为他们提撕自我,践行礼制的手段与工具,而这些普通的茶食在宋代寺院的制度中,也具备了更多样的意义属性。”
知名学者赵文论述了禅宗在中欧国家的弘传。他说“中欧位于欧洲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族构成,其中以日耳曼语民族和西斯拉夫语民族人口最多。20世纪以来,佛教在这一地区的弘传具有了一定的信众基础,过去是以南传佛教为主流,70年代以后日本佛教曾具有一定影响力,而目前则是以藏传佛教的团体最多。目前这一地区禅宗的组织里,以日本禅宗传法团体较多,中国禅宗的弘传尚有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