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大洪山网讯:炎炎夏日何处去?大洪山两王洞一定是的你不二之选。这里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只有15度左右。这里还是西汉末年王匡、王凤叔侄二人带领绿林军在此屯兵的地方。
两王洞可谓是溶洞中的佼佼者,这里主要特色是景点集中,色彩丰富,敲击石幔,珠圆玉润,属于一种响石洞。它位于斋公岩东南面,海拔860米,洞长1200米,共有四厅。
刚走进洞口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凉意。两王洞是因岩性构造,水流的及地壳运动等复杂因素而形成迷宫型洞穴。这里洞连洞,洞复洞,洞洞有景,上游景,下有景,处处有景。顺着台阶而下,便进入第一个大厅“习武厅”,这里有一个较大的空间,厅顶石幔如珠帘高悬,堂内有似观音打坐的莲台和形似各种神态的佛像。
第一厅到达第二厅之间,要经过一条数十米距离的溪流。这条溪流间,分布着一个个桩柱,便于人们踩在桩柱上通过,这些桩柱也称为“曲径梅花桩”。走过梅花桩,便来到第二厅——罗汉堂,此厅以石柱高大,石笋众多,边石堤坝瑰丽而引人注目。厅中央有一数人合围的大石笋,高50余米,顶天立地,周围数十根小石柱竞相争力,众多钟乳石形似800罗汉,有的面目清秀气质文雅,有的温柔娴静,典雅大方;有的敦敦实实,神采奕奕;有的须眉交白,凝神沉思。有的挤在一起,似窃窃私语。人们可凭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各种钟乳石取出更多的名字。
第三厅我们叫它“聚义堂”而这一厅却有一奇景,你看这里有一个看似银龟的钟乳石高踞一坎上。背为片片鱼鳞组成,其间自然点缀着如透明的宝石,真巧夺天工。正前方的一根最粗最壮的石柱,名叫“擎天柱”,也称“定海神针”。它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着洞顶和地面,威武大气。根据造山运动推测,这根石柱已有七千余万年的历史了,因此人还称它为“长寿柱”。
最后一厅便是“编罄厅”,这一厅可算是两王洞中的精华所在。这里钟乳石悬挂,泉水叮咚,石柱,石鞭,石花,石珠,石笋,石桃,石塔千姿百态。光彩夺目,斑驳陆离,交相辉映,这里不需安装彩灯就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有的洁白无瑕,胜过汉白玉。有的橘红似帷幕下垂。有的黑灰白相交,如雨后春笋,鲜嫩可餐。更令人陶醉的是,洞府还以响石的敲击和音乐感见长。厅中石幔可敲出七个音阶,其音和谐动听,洞内那潺潺的水声犹如在伴奏,构成了一曲美妙的音符。
相传,西汉末年,帝道不举,王莽篡政,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天下有两支最著名的起义军,其中之一的绿林军在大洪山麓初创。新市(今京山)有两个好汉,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他们带领数百农民起义,抢了官粮,以绿林山(现大洪山)为根据地与官军对抗。王莽派当时的荆州牧以2万官军前来围剿绿林军,结果在云杜(今京山境内)一战 ,官军大败,义军斩杀莽军数千人,并缴获其全部辎重,荆州牧被俘。不到几个月工夫,起义军就发展到近万人。王莽恼羞成怒,又派10万大军围剿起义军。
莽军在大洪山下安营将山中义军围得水泄不通,并组织1万多兵丁,以斧、锯蚕食山林,齐头并进,从山下砍到半山腰,再将伐倒的树木点燃,引火烧山。
王匡、王凤看后,立即组织义军在山上挖洞。没想到此处地质结构奇怪,挖开一洞,里面竟然有洞相连。后来义军将所有洞口加上伪装,义军将士全部转入地下。这时山上大火熊熊燃烧起来,连烧十余个昼夜。
大火熄灭后,莽军搜索到半山腰时被义军埋伏反击。经过一番周旋后,最终义军获得胜利。王匡、王凤在此战中为推翻新莽统治,建立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为纪念王匡、王凤的业绩,当地人把他们在大洪山指挥作战的这个洞穴,称为“两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