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海燕
在村东头那棵饱经沧桑的柿树旁,依偎着三间低矮破败不堪的瓦房,瓦是旧时灰褐色的小瓦,与村里统一的红色机瓦相比,就像一件时髦外套上那个难看的补丁。用泥土夯实的墙体歪斜,仿佛经不起椽子和檁条的重压而显得摇摇欲坠,靠近屋旁竹林的一角,瓦已经脱落,留下一个不规则的破洞,这里住着一生独居的徐二爷。
听说徐二爷因出身成分不好,“文革”期间被批斗,他那驼着的背,自我记事起,好像从未直过,他虽然白发苍苍,因天生长着一双终日泪水涟涟眼睑外翻的乱眼,于是“乱眼”就代替了他的名字。他沉默寡言,不敢在人前高声言语,他和自己那条夹着尾巴忠实的黄狗为伴,闲了就侍弄自己的菜园。他的菜园种得像艺术品,篱笆上吊着惹人喜爱的丝瓜,苦瓜,南瓜,长长的藤蔓形成了一堵天然的屏障,羊角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镶在整的平平整整的菜园四周,累了,老汉就把鞋一脱,垫在屁股下,悠然地从裤兜里摸出一只廉价的香烟。日子就这样如小镇前静静流淌的涢水河悄然滑过。
徐二爷的黄狗在一天黄昏用狂吠迎来了本村最高的“长官”,村民委员会主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行三人,主任介绍说,另一位是镇上下来精准扶贫的肖干事,徐二爷一听说是镇上来的领导,慌忙从竹床上蹦下来,一把抓过挂在脸盆架上的衣服把椅子擦了又擦。
肖干事说话很客气,但又不失领导的威严,“老徐啊,现在党中央从上到下都在落实精准扶贫这一政策,针对你这样的贫困户,我们正在寻求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争取早日帮你脱贫……”
说实在,徐二爷还真没听懂肖干事的话,直到村支书把原话翻译了一遍,他才听懂,大意是村里准备出资帮他建新家,他只管把自己的田地种好,种上时令的有机蔬菜,到时候有人来收购。那天村支书走后,他就在心里琢磨,日后再也不用担心在连绵的雨季因房屋漏水而发愁了。
三个月后,和徐二爷一起的几个贫困户如愿搬进了新家,这是一排毗邻公路整齐的青瓦白墙的平房,房子的侧面是猪圈。每年政府都会按户发放一只小猪,长大后就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进行回收,房子小巧,布局合理,厨房,卧室,洗手间一应俱全。
最让徐二爷意外的是,搬到新家不久,镇上那个做电商的桂老板找上了门,这是个和气善良的人,脸上永远带着浅浅的笑。她说,她是专门来收购二爷家的有机蔬菜,包括干豇豆,干茄子等干菜,放到自己的网店售卖。徐二爷一听,连忙从屋梁上解下一个大大的蛇皮袋,桂老板一一检查质量,非常满意,当即,一沓钞票就进了徐二爷的荷包。
一轮弯月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外衣,周围虫鸣啾啾,徐二爷躺在院子的竹床上,他不时摸摸裤袋里用香烟盒裹着的钞票,心里美滋滋的,不由得哼起了《天仙配》。
从此徐二爷起来的更早了,周末,待学生放假后,就早早到学校的公厕里挑农家肥,他更是不停地扩张自己的领地,田边,地角,一点闲地都不放过。进入霜降后,被农家肥滋养的随州特产泡泡青,越发的青翠可爱,每天一大篮,趁快递车来临之际,迅速地包装贴单,随后,随物流车发往全国各地,流向人们的餐桌。
荷包鼓起来的二爷不再吝啬,他买了个迷你小音响,闲暇时,他带着音响和村里的那帮老汉听起了湖北大鼓,哼起了黄梅戏。
“老徐,那网是个么东西,就那么个小黑疙瘩一按,什么东西都出来了。吃的用地,样样有。”一老汉好奇地问。
“你以为是打鱼网吗?人家桂姑娘说了那叫因特网。”
“因特网是个么东西呢?”
“那……”徐二爷一时语塞,因特网这一新科技的确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他也无从解释,他们不知道,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镇上早有一批专门开网店的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将这个小镇上丰富的物产放在网上售卖,日益发达的物流,使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来自大洪山的馈赠。
“是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吃不愁穿不愁,我们是老了,黄瓜敲大锣——缺了半截了,就是巴不得有个好身体,多活几年。”
“你多活几年,活成老妖精,小心你的几个媳妇把你丢到南头河里喂乌龟。”其余的人哈哈大笑,这欢乐的笑声在宁静的村庄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