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教名山 一品养生天堂
旅游大洪山 享文化盛宴
中国大洪山网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以发展挖掘景区文化为己任,总体形象定位“佛教名山,养生胜地”,积极挖掘大洪山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品牌文化,努力提升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促旅游,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大洪山”品牌,把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密切结合、相得益彰。
千年传承的佛教文化
图为 大洪山佛教鼎盛时期寺庙分布图
从大洪山寺庙建设历史来看,从唐代初建寺庙至今,大洪山几经兴废,到清代到达了最大规模。
唐朝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禅宗祖师慧能的第三代弟子善信和尚,自五台山云游至大洪山,时值大旱,他表示愿意舍身代牲祈雨,解除了旱灾。山主张武陵慨然捐出自己的山林,为善信和尚修建庙宇。善信坐化之前,记着兑现诺言,毅然割下自己的双足,留镇山门,是为“佛足”。唐文宗很感动,赐“慈忍大师”的法号,御书院额“幽济”。以后在此祈雨累有奇验,皇上又累加寺号,赐名“灵济”。自此,大洪山便名扬四方,香火逐年旺盛。唐代大洪山所建寺庙共4座。
北宋时期,善洪和尚历时13年,克服千难万险,赴天竺国取经。回京都后受到宋真宗赵恒亲自召见,赐紫衣银娟。北宋中后期,是大洪山佛教鼎盛的时期。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赵煦诏命达摩祖师第十五代弟子河南嵩山少林寺僧报恩禅师为大洪山十方禅院住持,在大洪山建造广大殿堂,全面更新法则。期间,山顶(即现宝珠峰)被推平,荒废的殿堂重新修复、扩建,使“大洪山精舍壮观天下”。同时,为了照顾山上年长的僧人,在山南的大湖边建起寺院,取名为“随州大洪山十方崇宁保寿禅院”。元朝后改名“万寿禅院”或“万寿禅寺”。因报恩禅师曾到东京汴梁法云寺做住持,其法嗣后人天童如净,将曹洞佛法传与来华的日本禅师永平道元。从此曹洞宗播扬东瀛,报恩禅师成为日本曹洞宗的鼻祖。宋代所建寺庙共6座。
南宋端平年间(1234一1236年),蒙古南侵,随州成为战场。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将洪山寺部分僧人及“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改东山寺为洪山寺,易东山名为“小洪山”。
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山顶的上院已破烂不堪。一百四十六年后,到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四川僧人广祥、广吉自五台山挂锡到大洪山,重振大洪山禅寺院,经过21年的努力,直到明朝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二月才得落成,建有大佛殿、祖师殿、钟鼓楼、护法伽蓝殿、左右方丈室,灵峰寺又现昔日盛容。明思宗朱由检赐其匾额“楚天望刹”。大洪山上下寺院的香火再次鼎盛,修行的僧众逾千人。当时,民间盛传“佛教朝洪山,道教拜武当”的顺口溜。大洪山佛教最鼎盛时建有寺庙26处,僧众达数千人,形成“三步一庙、五步一庵”的佛教丛林盛况。清朝嘉庆初(公元1796年——1798年),山顶的上院又得以重修,灵峰寺的香火又得兴旺。鼎盛时期寺庙26座。
1931年以后,由于国内战乱不断,大洪山区很多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洪山禅寺上院也难幸免。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寺院又被摧毁,僧人散游。文化大革命时被彻底摧毁。2009年,宝珠峰慈恩寺金顶落成。慈恩寺迎请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印顺大和尚为住持。大洪山佛教再次迎来大兴。
在洪山禅寺下院(十方万寿禅院)旧址处还竖有宋、元、明、清四朝大块古石碑五块,僧人曾在寺东西侧辟有塔林两处,东塔林还有古塔一座和造型精美的多座寺僧塔。宝珠峰山顶残存有清朝湖广兵马道陈维舟题的一副楹联“汉东地阔无双院,楚北天空第一峰”。
2009年9月,大洪山慈恩寺重建工程启动。在清基过程中,在遗址上发掘文物2000余件,主要是古寺院的建筑构件和碑刻,包括柱础、瓦当、古陶砖和圣旨碑刻,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部分国内罕见,是大洪山佛教文化的有力佐证。
地理位置造就的边界文化与绿林文化
图为 大洪山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行政和文化边界的位置
大洪山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因素,历史上长期处于各大族群或地域文化以及行政区的边缘位置和交界地带。各行政区对该地的统治力相对薄弱。这里延绵的密林山莽,与东面的大别山。北面的桐柏山、西面的荆山、武当山遥相呼应,又与南阳盆地、中原腹地和汉江平原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不远。独特的军事地理条件,为许多王朝晚期的起事者们所利用,他们聚啸山林,出击城邑,称为影响王朝晚期政局的重要力量。
西汉末年:绿林起义。新莽天风四年(公元17年),王匡王凤率领新市(今京山)饥民,以绿林山(今大洪山)为基地发动起义。绿林军击败前来征讨的王莽军,影响力迅速扩大,后与刘秀的舂陵军合流,称为东汉王朝的主要力量。目前,大洪山地区的绿林寨、两王洞等正是这一文化的佐证。
元朝末年:明玉珍起义。明玉珍(公元1329-1366)生于河南行省随县梅丘村(今随州市柳林镇古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后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攻下重庆,遂以重庆为据点。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称帝于蜀,建都重庆,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卒,谥“钦文昭武皇帝”,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睿陵。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春,朱元璋遣军征蜀,夏军溃败。同年六月,明军抵达重庆,明玉珍之子明升出降,夏亡。
奇特地质构造形成的神泉文化
大洪山有泉眼九十九处,泉水景观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山顶神泉:大洪山有海拔1050米的山顶泉眼黄龙池,有火山出口溢出的泉水白龙池,水体清澈、永不干凅,堪称奇观。山下温泉:大洪山所处地区的地质构造对温泉水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襄樊-广济深大断裂带正好从本地区通过,为其提供良好的热量来源。温热泉水在大洪山北麓的新阳、庹家、长岗分布最为密集。经专家的考察测定,这些温泉形成已有9亿年。
山顶神泉多有民间传说故事。山上水系众多传说,传说在洪山寺下面是一处大湖,东海龙王九子在湖中修行。后九龙作乱,慈忍大师为保百姓,教训九龙,后抓回三条龙,一条白龙丢进了离大洪山五六里的池里,人们叫它白龙池,一跳青龙丢在山南池里的黑龙池,一跳黄龙带到了山顶压在石头下面,后来也成了一个池,名叫黄龙池。过着些年,三条龙各自接受教训,诚信修炼,都成正果下海了。九龙修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落湖。之前慈忍大师追捕九龙劈开的山就是现在的剑口瀑布。
温泉融合参禅文化和文人文化。据史籍和志书记载,大洪山地区的新阳温泉历史上叫“汤泉”。《大清一统志》称之为“硫磺池”,清同治《随州志》呼之曰“暖水”。唐朝武则天时期,曾在泉畔建神泉寺,俗称汤池寺。明代,知州李充嗣“甃以为池,构亭其上”,题书匾额“温泉”于亭上,并让莆田人俞钊作《温泉记》一篇。汤泉往西二佰步是冷泉。汤泉和冷泉之水经过新阳店至茅茨畈,与长岗店的水会合。温泉为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资源和便利,同时也为禅修、养生、士人游赏创造了条件。在延绵绿林山野、缭绕氤氲暖云之中,修行人净沐修禅,士人们流觞吟咏。
历经不衰的长寿文化
大洪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0.6℃~15.3℃,年均相对湿度77%,年均气压1000.9毫米汞柱,日照总辐射量为107.9千卡/cm2,年均风速1.8m/秒,具有十分优越的生存条件。由于空气中富含氧离子,被人们誉为天然“氧吧”。大洪山史志有“苍松翠柏长生地,绿水青山古洞天”的记载。
大洪山拥有植物75科1400多种,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有以银杏王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古银杏群落,有以对节白腊、青檀、楠木为代表的珍稀树种。动物31科1300多种,珍稀的有娃娃鱼、金钱龟、黄腿白鹭等。大洪山已成为全国香菇、木耳的著名产地和金头蜈蚣的天然产地。
大洪山地区由于长寿人多,与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547年),设立长寿县,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去“苌”草头,成立长寿县,归属瀛洲,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代嘉靖皇帝为强调自己的发迹而改名,历史上长寿县存在了近千年。历史上的这个长寿县辖区与1949年的洪山县辖区基本重叠。洪山县被国务院1955年撤销,历史上长寿的大洪山地区分别并入枣阳、随县、宜城、钟祥四县。(贺晓利 宋克旭)
中国佛教名山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