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照耀大洪山
---------喜看随州大洪山风景区农民“吃山”新变化
中国大洪山网讯 俗话说,靠山吃山。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景区农民过着怎样的“吃山”生活?近日,记者走进大洪山核心景区绿水村,发现农民对靠山吃山的理解赋予了新的内涵:昔日“砍山种菇卖林木”的吃山生活,已变成今日的看山林护生态,日益壮大的旅游业给乡亲们以丰厚的回报。大洪山的农民已和景区的开发建设深深融入一体。
两任村支书的接力
年近七旬的原绿水村老村支书蔡和平和现任村支书陶学云,亲历了核心景区600余村民的“变身”过程。
谈到村民的转变,两人显得有些激动:“当年,管委会在景区实行永久性封山育林政策,一下子让习惯了靠砍山过生活的老百姓转变观念,实在是太难了。老百姓都担心自己的生活着落呀!”老支书蔡和平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那年头,我还和部分老百姓一起向政府讨要过说法呢!”说到这时,老支书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那还不是都过去了,这些年,我们没动山上一草一木,管委会支持我们开办农家饭庄、客栈,组织施工队参与景区建设工程,发展大洪山黄牛养殖,还将180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畴,让老百姓从中尝到了甜头”陶学云接过话头。
“还有呢,景区每年拿出30多万元的管护费,把核心区域的2.8万亩山林托管给农户,让农民通过看护山林获得收入,” 老支书补充道。
“所以,留住了青山,还怕没柴烧?现在,大洪山的旅游业越来越兴旺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 两任村支书哈哈的笑开了。
农家乐乐了农家
甘泉客栈是绿水村民甘文泉、许红梅夫妇开办的一家农家乐。2008年,景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洪山寺周围散居农户集中搬迁到新建的明清一条街经营农家乐旅游接待。当年的甘文泉夫妇住着几间土坯房子,日常靠在山上砍点林木和稀疏的接待几桌游客获得收入,但总入不敷出。看到商机的他们,在背债的情况下搬进了三间两层的小楼内。几年里,随着景区的发展,游客的不断增多,客栈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债早已还清了。两个姑娘一个已高中毕业,一个正在念大学,丈夫还在景区做了环卫工人,每月能拿1000多块,家里的农家乐每年能赚两三万块。”正在摘菜的许红梅介绍道,“早已没有再砍一棵树了,把环境保护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们40多家农家乐也会跟着得利。这也是一种靠山吃山呀!”言语之中,许红梅充满自豪。
“菇王”变“药王”
在核心景区的山林中,现在还能不时看到一片片已经废弃多年香菇棒。农民徐三元与徐瑛兄弟二人,正是这些香菇棒的“缔造者”之一。高峰时期,兄弟二人年种植椴木香菇达10万棒,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菇王”。封山育林后,在景区发展新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徐家两兄弟如今已经放下了砍柴的斧锯,在深山里投资30多万元种起了50多亩药材,一下子变身成为全村最大的林下经济带头人,“药王”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亮了。据介绍,兄弟二人种植的药材叫 “早休”,市场非常紧俏,能卖到100多元1斤。“这种药材,具有喜阴的特点,一般生长在树下,大洪山山高林密,是这些药材最好不过的生长环境了。今年,我们准备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以上。”徐瑛对自己的药草信心十足。
种香菇和种药材,一个砍树,一个栽种。这一砍一栽之间,体现的是大洪山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今,农民们已自觉地形成了看山护林的好习惯,并创新生财方式,日子越过越红火。(贺晓利)